故宮的“皇家設計”與傳說 (三) |
朱棣連忙傳旨,將劉伯溫召進宮來,把自己昨晚所做的夢到從頭至尾地說了一遍。劉伯溫聽了也是一愣:“那玉皇大帝可是惹不得的,就聽他的吧。既然他的天宮是一萬間,那么咱就少建半間吧。這樣,既保住了玉帝的面子,又不失皇家的氣派。”永樂皇帝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,就同意了。 不到四年的時間,紫禁城就建成了。永樂皇帝看著紫禁城建得氣派宏偉,有模有樣,非常滿意。他沒有細數房間總數,但忽然想起了玉帝賜的那塊鎮宮院“天石”和要請的七十二地煞、一百個禽獸,便忙問劉伯溫都放在了什么地方。 劉伯溫指著保和殿后的一塊長方形的巨大石雕說:“這就是玉帝賜的那塊鎮宮院的‘天石’,名為‘云龍階石’,上有九條巨龍,騰躍于流云之間,它是這宮中最大的石雕,有上萬斤重!” “您再看那宮殿垂脊上的琉璃飾物,它們是蛟龍、鳳凰、獅子、天馬、狎魚、斗牛、獬豸、狻猊。有天上飛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。既有祈雨的,又有避邪的。 “至于那七十二地煞,這您就看不見了,臣把它們派到這宮中下面的七十二條地溝里去了,以防地下的小鬼兒鬧事,壞了這宮里的風水!” 劉伯溫就是以這樣的聰明才智,極好地完成了永樂皇帝的心愿。 雖然傳說歸傳說,不過此說法確似空穴來風。記者看到,那云龍階石確實大方氣派,氣勢不凡。琉璃飾物也個個精致乖巧,惟妙惟肖……足見修建故宮的工人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。 九龍壁與“木龍” 故宮內的皇極殿前,有一處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——九龍壁。九龍壁建于乾隆三十八年,是一座長20.40米,高3.50米的高大的琉璃照壁。九龍壁的正面共由270塊燒制的琉璃塑塊拼接而成,照壁飾有九條巨龍,各戲一顆寶珠;背景是山石、云氣和海水。九龍壁上面的九龍,形體有正龍、升龍、降龍之分,每條龍都翻騰自如,神態各異。 “為了突出龍的形象,工匠們采取浮雕技術塑造燒制,富有立體感,并采用亮麗的黃、藍、白、紫等顏色,使得九龍壁的雕塑極其精致,色彩十分華美。”黃希明認為,故宮九龍壁之所以看起來活靈活現,正是因為工匠們在配制色調的時候,采用了色彩補償的原理。 然而,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:這座九龍壁的壁面上,從東數第三條白龍的腹部是用木料雕琢成型后釘上去的。而關于這條“木龍”,其中還有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。 傳說當年在燒制這座九龍壁的時候,由于工藝要求極高,燒制難度極大,廢品率很高。一個工匠一不小心,把這條白龍龍腹燒壞了,但當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再燒一次了。這該怎么辦?沒想,有位叫馬德春的木匠師傅,冒著犯有欺君之罪的生命危險,連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塊龍腹,釘補上去,刷上白色油漆,使之同原來的白龍腹顏色相同,終于瞞過了前來檢查的官員,并使工匠們免去一場災難。從那后,木匠移花接木巧補了九龍壁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。 “當然,這只是一種傳說。不過,傳說中的白龍腹部有一塊地方確實有點異樣。”對此,黃希明表示,“但是,首先我們肯定不能去做破壞性研究來進行所謂驗證;再者,這到底是建的時候是這樣的,還是后來某個時期修繕的時候成這樣的,我們也沒法考究。所以,如果真是傳說中的那樣,由木匠巧補而成,那我們只能說,我們的先輩移花接木、以假亂真的功力實在太好了,值得敬佩!”說著,黃希明笑了起來。 角樓與“魯班” 關于故宮建筑,還有一個最具傳奇色彩的就是有關故宮角樓的傳說。 當時明朝的永樂皇帝朱棣下令要求在北京紫禁城的四個犄角上,蓋四座樣子特別美麗的角樓,每座角樓要有九梁十八柱、七十二條脊。 管工大臣接到圣旨后,就把八十一家大建筑廠的工頭、木匠們都叫來,跟他們說了皇帝的旨意,限期三個月,叫他們一定要按期蓋成這四座怪樣子的角樓。這可難壞了這建筑廠的老師傅們。誰都沒見過這樣復雜而又造型精美的角樓。正當大伙在發愁的時候,有一位木匠師傅見到一位賣蟈蟈的老人,正挑著很多蟈蟈籠子走街串巷地叫賣,他覺著好玩,就買了一個蟈蟈籠子來解悶。沒想到,他仔細一看發現,這重重疊疊的精巧的蟈蟈籠子,不多不少,恰好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。于是角樓便由此啟發設計出來了。據說那位老人,就是顯圣的魯班。 “這個傳說僅僅真的只是一個傳說。”黃希明說道,“具體我們已經無法考證。但我們相信,我們的先輩有這樣的智慧。設計出一個精致漂亮的角樓應不成問題。” “故宮的四個城角,每一個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角樓,建造得十分好看。”黃希明接著介紹道。 為了一睹角樓的風采,記者走出故宮,沿著護城河走到故宮的東南城角,去仔細觀察了角樓。果然,角樓造型奇特出眾,十字形屋脊,重檐三層,多角交錯,精美絕倫。整體來看,色彩調和,黃色琉璃瓦頂和鎏金寶頂在陽光下閃爍生輝,襯著藍天白云,越發顯得莊重美觀。 “近兩年,有一個部隊退休老干部愛上攝影,尤其對角樓情有獨鐘。他幾乎天天要到這里來拍。一年四季,以不同的風景為背景,從不同的角度,記錄下角樓的美麗多姿。”黃希明還給記者講述這樣一個小故事,“由此可見,角樓確實有它非凡的魅力。”
本文轉自【建筑中國網】 |